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The Geography of Injustice: East Asia’s Battle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作者: 顧若鵬
原文作者: Barak Kushner
譯者: 張毅瑄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25/08/09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760元

內容簡介

戰爭會結束,但正義不一定會到來

為何二戰後東亞無法如歐洲那般實現和解?
為何戰犯審判未能解決歷史創傷,反而加深了各國間的敵對情緒?

◎《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作者最新力作。
◎劍橋東亞系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從散布日、中、臺、港等地檔案重建東亞歷史記憶與裂痕。
◎本書特別收錄臺灣版獨家作者序「臺灣戰後正義的悖論」。
◎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早稻田大學劉傑教授、中研院社會所汪宏倫副所長、輔仁大學蕭道中系主任專文推薦。

中日兩國對二戰一直有著不同的詮釋。相較於德國直面歷史,日本選擇淡化戰爭責任,而中國則以標舉南京大屠殺和攻擊靖國神社予以回應。這背後不僅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而是東亞的戰爭審判以及戰後處理的方式,給予各國詮釋這段歷史的空間。本書將二戰戰爭審判放入東亞的地緣與歷史脈絡中,帶領讀者了解這段歷史如何形塑且至今依舊影響著東亞各國的局勢。

讓位給政治的戰爭記憶
二戰結束後,全球有50多處法庭展開對日審判,在美國主導且國際法未臻成熟的情況下,留下大片空白與爭議。尤其是東京大審,有人質疑:這是一場為了滿足復仇而動用虛假的法律程序。戰後美國選擇不追究天皇的責任,更在冷戰期間將日本視為地緣政治下的盟友,對戰犯問題採取寬容態度。到了19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他們開始重新定義戰爭罪行,並抗議同盟國在戰後所推行的正義,甚至透過重寫歷史,試圖翻轉國際形象。有些開始將二戰「正名」為「大東亞戰爭」,詮釋成一種解放亞洲之戰,或是將日本對中國與對歐美的戰爭理由分開,後者是為了防禦而戰,並非一種侵略行為。

當法庭不是用來追求正義
戰爭法庭本身既可成就正義,也可能掩蓋不義。當記憶與歷史出現裂縫時,日本社會借用審判重新詮釋自我身份。至於中國,審判的目的也不僅是為了處罰戰敗國。國民黨政府曾透過戰犯法庭進行大規模公開審判,試圖重建戰後秩序與主權象徵;而中國共產黨則傾向以政治改造方式處理戰犯,讓法庭轉化為政治教育的展示場域。兩者雖方式不同,卻都將法庭作為建立政權合法性的重要舞台。

戰爭記憶形塑的東亞政治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競爭正義的概念,正義是一個漫長、複雜且充滿競爭的歷史與政治過程。在戰後去帝國、去殖民、樹立政權合法性和重塑國族認同等歷史脈絡中,各國領導人都為了政權合法性和重塑國族認同,而利用了戰罪審判與相關歷史記憶。而這些未竟的爭論也都塑造出今日東亞的政治地理。所謂的正義是否施行,記憶是否和解,不僅僅是法庭上的審判可解決之事,而是我們如何去理解與詮釋過往的歷史。如同台灣複雜的歷史記憶,讀者將可透過本書從歷史、法理、地理與政治交織處,探索二戰後的記憶之戰,挖掘形塑今日中國、日本、韓國與台灣等國家之間的關係與東亞局勢之關鍵所在。

◎國內外學界一致好評

顧教授是少數同時了解東亞兩種語言,並能在撰寫歷史時兼顧中日雙方觀點的學者。──川島真,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書中不僅使用大量中日文原始檔案,亦實地訪談歷史見證人,兼具學術的嚴謹性與敘述的生動性,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觀察到作者作為歷史學家的深刻而敏銳的洞察力。──劉傑,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總合學術院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已過了八十個年頭,然而東亞主要國家對於日本殖民和戰爭的道歉與賠償問題,仍有諸多爭議。與一般的認知不同,顧若鵬認為戰後東亞之所以未能實現正義,並非只是日本拒絕反省或賠償,而是戰後日本、中國和臺灣的領導人,對戰罪審判本身及其相關歷史記憶的操控與利用,導致對正義的追尋,遺失在戰後紛雜的去帝國、去殖民、樹立政權合法性和重塑國族認同等運動的歷史脈絡中。這是一本以跨國比較與國際關係的宏觀視野來探討東亞戰後審判和歷史正義的精闢之作。 ――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在全球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盛行的時代,本書如一股清流,從多元視角深入剖析東亞戰爭犯罪審判的歷史,凸顯歷史與記憶的複雜性、爭議性與現實性。這是關注歷史正義與和解者的必讀之作。 ―― 常成,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本書論述時並不遵從任何單一國家敘事,而是深刻的比對不同地區記憶生產的多重樣貌,並強調記憶的流動性與抵抗性。顧教授透過北疃村老人的證詞與國家話語的對比,提醒讀者:「記得什麼」、「如何記得」、「誰來記得」始終是高度政治化的問題。──蕭道中,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跳脫國別史的框架,從「歷史記憶」的競爭作為出發點,探究日本帝國中心、帝國邊緣,以及中國與韓國對於戰後「正義」的追求,並分析日本帝國瓦解後對於東亞產生的影響與遺緒。臺灣讀者可以透過顧若鵬教授平易近人的文字重新認識戰後東亞史這個令人目眩神迷的萬花筒,並進一步思考形塑當代東亞社會的諸多歷史原因,藉此理解臺灣在東亞,甚至是全球史中獨特的座標位。――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這本書的重要貢獻,即在於它為當代東亞與臺灣社會提供一種超越審判語言的新視野:正義不是終點,而是過程;不是答案,而是問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樣的觀點,不僅能協助我們更清醒地理解國族與記憶的鬥爭,也為我們提供一種遠離道德教條、走向開放歷史政治想像的可能性。──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作者以細緻入微、充滿同理心和驚人的敏銳度,從法律與法律之外,嘗試帶領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亞留下的創傷。我們逐漸認識到國際正義的其他面向,其中有些更加灰暗(且在道德上更具爭議)。——李海燕,美國史丹佛大學漢語與比較文學系教授

本書對日本帝國滅亡後的戰爭法庭進行了全新深入的探索,是理解前帝國與其前殖民地之間關係的必讀讀物,以面對今天重新呼籲反思帝國暴力的情況下。——古賀由紀子,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對日本、中國以及二戰後東亞的戰爭罪審判有著豐富的了解。這本內容豐富、具挑釁性的書籍以細緻入微的分析,、對這些審判能真正達成的效果持有的平衡懷疑態度以及對日本和中國資料的深入研究而脫穎而出。作者闡明了為何日本和中國至今仍深陷於有關二戰遺產的爭議中。——加里‧巴斯,《東京的審判》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顧若鵬Barak Kushner
歷史學家,目前擔任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教授,2025年獲選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主要研究範圍是日本近代史,包括日本文化史、中日關係史。1990年畢業於布蘭戴斯大學,2002年再從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除英語之外,精通漢語、日語和法語。妻子是知名日本外交官水鳥真美。
著有《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遠足文化,2021。

譯者簡介

張毅瑄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譯有《黎明的守望人》、《人類預測大歷史》、《哺乳動物們》、《地球毀滅記》、《古典洋裝全圖解》等書。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若以求知的觀點看待一切,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目錄

好評推薦
臺灣版序言 臺灣戰後正義的悖論/顧若鵬

序言 一次失敗的節目製作經驗
第一章 日本敗戰後的東亞萬象
第二章 正義的形貌:創造國際道德水準新象徵
第三章 你眼中的英雄,別人眼中的惡棍
第四章 日本的戰爭責任落在何方
第五章 「小決定、大暴政」:日本左翼的失敗
第六章 日本本土之外的帝國解體暴力
第七章 權力地理:在中華民國創造政治遺產
第八章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創造法律大戲院
第九章 正義病理學:盟軍佔領結束後的日本
第十章 幕後祕辛:戰後中日對正義的態度受到哪些力量影響
第十一章 消失的法律記憶與國民黨戰犯
第十二章 戰爭的解釋權:打造國族歷史的輪廓,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
第十三章 罪人身後事:紀念正義與不義,一九九零年代到現在
結論 東亞政治野心的貧困

致謝
注釋
檔案來源
索引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語言:繁體中文
格式:PDF
下載:高速下載/非百度網盤
常见问题
连接失效了?什麼網盤?
1、老文章失效概率很大,请在对应文章底部留言,我会尽快处理;2、高速下載,非任何百度網盤或者其它網盤;3、我們不定期刪除一年前發佈的文章,請及時下載。
書籍雜誌的格式?
雜誌均為PDF格式,電子書未做註明的情況下,皆為PDF格式,其它格式一般在標題後面或者內頁購買下方註明。
需要支付宝/微信/淘宝?
请发邮件或者发工单留言,我会尽快处理。
PDF/MOBI/EPUB閱讀工具
PDF/MOBI/EPUB均可使用Sumatra PDF:http://boxwc.com/help
IDM下載工具
IDM_v6.38.7.2__中文綠色特别版:http://boxwc.com/help
0

评论0

请先
親密敵人
親密敵人
9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站点提示

限時優惠: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